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赵锡海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在线发表题为“3D Variable Flip Angle TSE Multi-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 for Characterizing Carotid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Histological Validation”的研究论文。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家琛和2023届博士毕业生宁梓涵(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后)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乔会昱副教授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赵锡海研究员共同担任本文通讯作者。
图1 发表论文首页截图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准确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多对比度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因其大视野和高分辨率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斑块易损特征的临床评估。然而,该成像技术在斑块成分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尚未得到组织病理学的验证。
为填补这一空白,影像中心赵锡海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累计纳入21名计划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开展研究。在手术前,入组患者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的3.0T磁共振平台(Ingenia CX, Philips Healthcare, Best, The Netherlands)进行三维高分辨率多对比度颈动脉管壁成像检查。手术后,研究团队对取出的颈动脉斑块进行了病理学处理和分析。最后,研究团队基于患者术前的磁共振图像与手术取出的斑块病理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
图2 本研究图形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三维多对比度管壁成像技术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成分识别(kappa值,0.62-0.89)与定量结果(Spearman’s r,0.74-0.88)与病理切片判读结果之间具有较高一致性。其中,基于该技术对于脂质坏死核心的识别与定量具有极高一致性,且一致性结果优于既往文献报道基于二维管壁成像技术的易损成分识别结果(Kapp 值,0.89 vs. 0.73)。该研究首次基于病理切片验证了三维多对比度管壁成像技术对于斑块成分识别的可靠性,为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工具。
全文链接:
Liu J, Ning Z, Du C, et al. Histological Validation of 3D Variable Flip Angle TSE Multi-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 in Characterizing Carotid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J Cardiovasc Magn Reson 2024 Oct 21:101112. doi: 10.1016/j.jocmr.2024.101112.
第一作者: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家琛,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血管成像。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3届博士毕业生宁梓涵(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肾脏磁共振成像、胎儿磁共振成像。
通讯作者:
乔会昱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赵锡海 研究员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